關閉

澳際學費在線支付平臺

2017年走遍英國-牛津劍橋

2017/07/17 16:53:49 編輯: 英國 瀏覽次數:341 移動端

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是不列顛高等教育的雙子星??梢哉f,即使是在澳際范圍內,這兩所大學也毫不遜色于其他任何大學。同時,牛津與劍橋無論是從歷史上,或是在現實中,都有著密不可分的瓜葛。

早在1096年,在牛津就開始有學者從事學術和教學活動,但這種學術活動時斷時續(xù),1167年后才迅速發(fā)展起來。是年,國王亨利二世同法國國王發(fā)生爭吵,便把英國學者從巴黎大學召回,并禁止英國學者和學生去巴黎大學講學或求學。一些著名學者就來到牛津,從此牛津便逐漸發(fā)展成為中世紀的大學。

在中世紀,那些思想活躍、生活不羈、賒欠債務和酗酒鬧事的青年學生,常常與當地居民發(fā)生沖突。1209年爆發(fā)的一次騷亂最為慘烈,牛津一名學生在練習射箭時,失手誤殺了鎮(zhèn)上一名婦女。憤怒的居民抓獲了多名師生,嚴刑拷打,數以百計牛津師生被追逐毆打,牛津學堂也被劫掠一空。

在這次騷亂中,為了躲避兇險,有12名牛津師生流落到劍橋,被當地的伊利主教收容,進而從事講學活動,其他地方的學者隨之慕名而來或講學、或受業(yè),于是,一所新的大學建立起來,這就是劍橋大學。

驕人成績

在牛津與劍橋800年建校歷史上,兩所名校為英國乃至世界培養(yǎng)了大批社會精英。在牛津的學子中,先后出現了4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英國歷史上的41位首相中,有30位畢業(yè)于牛津大學。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鐵娘子”著稱的英國首相撒切爾是牛津大學瑟蒙威爾學院(Somerville College)的高材生,剛剛歷任的首相布萊爾也是從牛津大學走出來的。此外,麥克米倫、威爾遜、希思以及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已故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也都是牛津大學的畢業(yè)生。

而在劍橋的學子中,也是群星璀璨,先后有63人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近現代物理學創(chuàng)立者和近現代科學奠基者牛頓、進化論的創(chuàng)立者達爾文、偉大詩人拜倫、著名思想家和科學家培根、英國著名哲學家和數學家羅素、著名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和凱恩斯、有“新加坡國父”之稱的著名政治家李光耀、著名物理學家和《時間簡史》的作者霍金等都畢業(yè)于劍橋大學。

試想,如果沒有了牛津與劍橋這些哲學大師、科學巨匠、偉大作家,那么,人們就很難想象不列顛在世界民族之林里將是一個怎樣的形象。有人甚至詰問:“如果沒有了牛津與劍橋,大英帝國還能剩下什么?”

競爭激烈

牛津與劍橋是不列顛高等教育比肩并峙的雙峰,當年的“父子關系”也一變而為相互激烈競爭的“冤家對手”。兩個名校無論是在教育資源的占有、優(yōu)秀生源的爭奪、科學研究領域的拓展,還是在社會公職和社會聲譽的擁有等方面,都展開了全方位的激烈競爭。

兩校學子,互不稱臣,都將對方叫作“那另一個地方”。在劍橋的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教堂唱詩班席位上方的挑棚上,分別畫有牛津與劍橋的徽章,但在這兩個徽章中都增加了一本書的圖案,牛津徽章中的書本打開著,而劍橋徽章中的書本閉合著。于是,牛津人說:劍橋人無知,因為他們的書本總是合上的;劍橋人則反唇相譏:牛津人太懶,因為他們的書本從來都不合。

始于1829年的牛津與劍橋的劃艇比賽,兩校都心照不宣地視之為判別強弱的“戰(zhàn)場”,現場觀眾往往多達數十萬。由于比賽異常激烈,以至于這兩所大學一年一度普普通通的校際比賽,竟然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這種兩所大學雙峰并峙、激烈競爭的情形,人們在世界不少國家和地區(qū)都可以發(fā)現,如美國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中國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等等。在一個國家和地區(qū),同時存在兩所或更多實力相當、構成激烈競爭的高等院校,這對于促進這個國家和地區(qū)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優(yōu)秀人才的培養(yǎng),往往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與中國的聯系

牛津與劍橋與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系,兩所大學都開展了中國學的研究,都成為歐洲中國學研究的重鎮(zhèn)之一。

牛津大學早在1604年,其博德林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便開始收藏中國書籍。1683年創(chuàng)建的牛津大學阿士莫尼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則搜集和收藏了許多珍貴的中國文物和藝術品,并設有藝術考古的附屬圖書館。牛津大學1876年開始設立漢學講座,英國早期著名漢學家里雅各(James Legge)被聘為首任講座教授,他在1886年翻譯出版的28卷《中國經典》,至今仍被西方學界視為介紹中國儒家經典和其他古文獻的權威譯本和參考書。

相對而言,劍橋大學的中國學研究則是“一枝獨秀”。而這個“參天大樹”就是李約瑟博士(Dr. Joseph Needham)和他領導的李約瑟研究所。李約瑟博士是英國著名科學家、中國科技史大師,早年以生物化學研究而著稱,在國際生化界享有盛譽。1937年,在魯桂珍等三名中國留學生的影響下,轉而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醫(yī)學。

1954年,李約瑟出版了《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轟動西方漢學界。這部計有34個分冊的系列巨著,以浩瀚的史料、確鑿的證據向世界表明:“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史上曾起過從來沒有被認識到的巨大作用”,“在現代科學技術登場前十多個世紀,中國在科技和知識方面的積累遠勝于西方”。

李約瑟臨終前曾經預言:“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如此偉大文化的國家,作為一個擁有如此偉大人民的國家,一定能夠再度崛起,一定能夠對世界文明再次做出偉大貢獻?!?/p>

  • 澳際QQ群:610247479
  • 澳際QQ群:445186879
  • 澳際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