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學商學國貿雙碩士畢業(yè),現居澳洲,在澳學習生活15+年,從事教育咨詢工作超過10年,澳洲政府注冊教育顧問,上千成功升學轉學簽證案例,定期受邀親自走訪澳洲各類學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新聞列表> 美國失業(yè)率高居不下 專業(yè)人士紛紛歸國?
美國失業(yè)率高達10%、找工作的前景黯淡,在這樣的情況下,來美國尋找更好工作機會和更大成就的外國專業(yè)人士如今紛紛開始回國。
?
外國企業(yè),特別是亞洲企業(yè),都在利用美國的就業(yè)形勢作為吸引出國人員回國的途徑。這對經歷了裁員、失業(yè)和簽證問題的專業(yè)人士來說,算得上是可喜的喘息之機。
?
哈佛大學法學院高級研究員瓦德瓦(Vivek Wadhwa)從事這類趨勢的研究。他說,美國的工資和晉升機會凍結已經成了常態(tài),專業(yè)人士對得不到發(fā)展感到失望,這是令他們回國的一個重要因素。
?
匯豐國際(HSBC Bank International)2009年對3,100多名外派人員進行的調查顯示,在美國的外派人員中有23%正在考慮回國,而世界其他地方的比例則為15%。這項調查顯示,最常提到的原因是越來越受限的職業(yè)前景。外派人員的定義是居住在母國之外、年齡在18歲以上的人。
?
其中很多人認為回國或在世界其他地區(qū)會有更好的機會。
?
Alexa Vachon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在美國工作、生活22年之后,眼見升遷機會日漸渺茫的麥克安利帶著15歲的兒子返回了德國老家。她告訴自己的朋友們最好也做此打算。法蘭克福人麥克安利(Regina McAnally) 1985年移居美國,但她擔任會計的公司面臨困境,提升的機會微乎其微,于是2007年她回國了。
?
她在美國的22年中從未回國探過親。如今她在科隆的一家汽車企業(yè)作財務分析師。她還把自己當時15歲的兒子也帶回了德國。
?
麥克安利說,她在美國投了無數份工作申請,卻找不到工作。而在德國卻不是這樣。她說,我回國之后,上班的時候都會有獵頭給我打電話,想把我挖走。她還說,新雇主承擔了她從美國搬家到德國的費用。
?
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經濟學教授伯達(Michael Burda)說,盡管德國整體失業(yè)率在7.6%,大部分失業(yè)人員都是不具備專業(yè)技能的人。
?
麥克安利說,我不斷對美國的朋友說,你需要在德國找工作,如果你擁有本科學歷,就沒有就業(yè)崗位短缺的問題。
?
過去10年來,很多國家都在經濟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使之對生活在美國的外派人員更具吸引力。
?
瓦德瓦說,10年前人們從印度和中國來美國的時候,那些國家的機會遠遠不及現在。他預計未來5年中將有10多萬印度人回國,并說他調查過的印度和中國的人力資源主管們注意到來自美國的簡歷增加了10倍。
?
招聘者說,在大部分情況下,根據本國生活成本調整后的工資與在美國的水平相當,甚至還要高。
?
此外,外國公司和在國外有分支機構的美國公司都在積極吸引在美國的外國人才。駐紐約的高管獵頭費恩(Eileen Finn)目前正在尋找一位可駐印度的首席財務長。雇傭她的這家全球性金融服務公司特別要求要找一位在美國、英國或其他高失業(yè)率地區(qū)工作的印度人。
?
費恩說,這些外派人員吸引雇主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擁有西方的經驗,相對經濟繁榮時期,在經濟低迷時期他們更愿意回國,他們能夠很好地融入文化,不一定會像美國人一樣要求豐厚的外派薪酬,包括搬家費、差旅費和其他費用。
?
馬薩諸塞州高管獵頭公司Polachi Access Executive Search聯合創(chuàng)始人波拉奇(Charley Polachi)目前正在競爭一份工作,為西海岸的一家在印度和中國有業(yè)務的風險投資公司找到幾位外派人員供職。
?
他說,該公司特別要找在美國的印度和中國人,因為他們擁有西方技能和在國外獲得成功所必需的文化、社會和語言能力。
Amy GUO 經驗: 17年 案例:4539 擅長:美國,澳洲,亞洲,歐洲
本網站(goplaceswithdan.com,刊載的所有內容,訪問者可將本網站提供的內容或服務用于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yè)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時應遵守著作權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規(guī)定,不得侵犯本網站及相關權利人的合法權利。除此以外,將本網站任何內容或服務用于其他用途時,須征得本網站及相關權利人的書面許可,并支付報酬。
本網站內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網站刊登內容,請及時通知本站,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