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澳際學費在線支付平臺

英國博物館里存在的中國文化.

2017/07/27 05:12:53 編輯: 英國 瀏覽次數:2512 移動端

  到英國旅游,倫敦的緯度和柏林、溫哥華在一條線上,秋末冬初的下午不到5點,就給人進入黃昏的感覺。到英國的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拜訪大英博物館。

  車??吭诓┪镳^左側后的一條街巷,一側全是黑色三層舊房,仿佛是當年倫敦大火的幸存物,只有窗戶和門的四周是白色的石材。導游告訴我兩邊是倫敦大學和大學學院的校舍分列。拐過街巷,看見一個大英博物館的牌子,再轉過彎走過一段路,才看見大英博物館的大門。

  這是一個舊式的羅馬建筑,大臺階,大石柱??邕^這個不事張揚的門,豁然開朗,看到非?,F代的陳設。館中央是原來大英圖書館的閱覽室,是一個屋中屋。我曾去過美國國會的圖書館,這里的設計有其中央閱覽室的影子。閱覽大廳四周全是書架,有兩三層樓高,閱覽室的頂部是穹頂彩線,閱覽室中央是書桌,圍成很多圈。

  我穿過色彩斑斕的非洲展室,直奔亞洲展室。中國和印度及東南亞放在最里面的一個大廳中,印度和東南亞在左邊,中國在右邊。大英博物館對中國的介紹第一句話是這樣寫的:“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我想,這應當還算是一個中肯的評價。

  走進中國展室,眼睛接觸到的第一件展品是一個周朝的青銅酒壺,酒壺主人的寬宏的胸襟和文雅的品位躍然而出。放眼望去,一排玻璃柜中,商周時代的銅壺、銅鼎、銅杯,還有戰(zhàn)國時代的編鐘,交相輝映,流線簡潔,色調平和,氣度雍容。

  接下來仔細觀察,初唐時的菩薩是個反復出現的主題,在石雕、木雕、玉雕上,還有一面畫著佛像的大墻也搬進了大英博物館。

  印度的文物和中國的文物放在同一個大廳,我發(fā)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似乎佛像從印度進入中國后,臉上少了些愁煞和嚴厲,多了些笑容和寬厚。

  大英博物館介紹唐宋文化的時候,說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培養(yǎng)“有修養(yǎng)的人”。這時,我驀地想到了一個人,一個在英國語言和文化下長大的、發(fā)現了中國文化精神的中國人——辜鴻銘先生。在《春秋大義》中,他說:最好的文明不是制造馬力大的機器,而是能培養(yǎng)出最優(yōu)秀的人——溫良恭謙的君子。于是我想到,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無論是貴為卿相,還是富可敵國,抑或是身居寒微,最優(yōu)秀的人無不是溫良恭謙、從容大度。他們猶如一件精致的藝術品,讓人擊節(jié)贊嘆,心存敬意;又如黑夜中一盞明燈,傳遞著我們文化中最美的香火和溫暖的希望,提醒人們告別粗俗和蠻荒。

  站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展廳前,凝視著遠古的青銅,盛唐的瓷器,敦煌的壁畫,感慨萬千。我們曾經有這樣聰慧的祖先,在大半個世界還是蠻荒的時候,他們高貴而從容,強悍而優(yōu)雅。他們的氣質不是已經印刻在了佛的儀容上了嗎?這一刻,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祖先三四千年的回眸,這跨越千年的注目相視,是深情而無言的感動。

  • 澳際QQ群:610247479
  • 澳際QQ群:445186879
  • 澳際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