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學商學國貿雙碩士畢業(yè),現居澳洲,在澳學習生活15+年,從事教育咨詢工作超過10年,澳洲政府注冊教育顧問,上千成功升學轉學簽證案例,定期受邀親自走訪澳洲各類學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新聞列表> 生活在美國的文化風俗介紹.
今天澳際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關于美國人的生活習慣中的修養(yǎng)守則,一起通過這些美國人的生活修養(yǎng)守則更多的探尋美國人的生活習慣。
1:關注 (pay attention)
留意他人的處境。在公眾地方大聲談手機便是沒有關注其它人可能受到騷擾。
2:肯定他人的存在價值 (acknowledging others)
插隊不單浪費了排隊的人的時間,而且是否定人們的存在,否定往往引發(fā)沖突。
3:向好處想 (think the best)
先往人家的好處想,不單令自已的心靈保持純真輕省,亦會影向對方更真誠與您相處。在基督教文化中,有教導說接待陌生人,無意中便接待了天使。
4:聆聽 (listen):
當我們打斷人家的說話,搶著提出自已的論點時,不單顯示我們不耐煩,而且反映我們有「自戀」傾向,要將水銀燈移到自己頭上。
5:兼容接納 (be inclusive)
每個人都樂于被人接納。群體帶給人安全感,甚至生活意義和方向,誰也不想被群體排斥。我們要特別小心不要孤立群體中的小數人,譬如一群人聚會時最好說普通話,不要用方言交談而令其它人在旁邊發(fā)呆;留意找一些共同話題讓人人參與,而非只有小圈子有發(fā)言權; 如果有新朋友加入聚會,應該總結一下之前的討論,讓他易于加入討論;主持會議的人,應盡可能引導所有與會者發(fā)言,提高每個人的參與感。
6:言調溫和 (speak kindly)
深思熟慮、言調溫和是公民修養(yǎng)的核心。我們不要低估語言的力量,它可以建立也可以摧毀聽者的自我。善良的說話令身邊的人生活在喜樂之中。有時,要懂得在陳述自己的觀點后,讓對方有說話的機會。要控制聲量,大聲說話令人受驚,窒息對話。爭論時要以事論事,不要攻擊對方的種族、國藉、性別或其它與論題無關的私人生活。
7:不在背后說閑話 (don’t speak ill)
如果您經常以中性或正面的方式談論他人,人們便放心坦誠地與您交往而不用擔心您會在背后蜚短流長。您控制您的舌頭,換來更多真誠的關系。
8:接納和給予贊賞 (accept and give praise)
不要吝嗇贊美,它令對方心情愉快,亦令自己有正面的人生觀。但贊美必須出于真誠,否則變成花言巧語。
9:尊重他人意愿 (respect even a subtle “no”)
無論您的提議是出自最良好的愿望,人家說 “不”,就不應強求。有時人家為了保護我們的自尊,用種種間接的方式向我們說 “不”,我們應該領情,而非因為人家未有明言,便窮追不舍。
10:身體護理 (mind your body)
好好打理自己的身體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有異味的身體和頭發(fā)、藏污納垢的指甲、骯臟的牙齒和污濁的口氣,會令周圍的人感到不適。我們亦要注意身體發(fā)出的聲音:打噴嚏、打呵欠、倒胃氣、放屁都會令人感到不適,應該用手帕遮掩或者躲入洗手間處理。
關于這些,美國人的生活習慣中的修養(yǎng)守則您是不是有了新的收獲呢。
Amy GUO 經驗: 17年 案例:4539 擅長:美國,澳洲,亞洲,歐洲
本網站(goplaceswithdan.com,刊載的所有內容,訪問者可將本網站提供的內容或服務用于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yè)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時應遵守著作權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規(guī)定,不得侵犯本網站及相關權利人的合法權利。除此以外,將本網站任何內容或服務用于其他用途時,須征得本網站及相關權利人的書面許可,并支付報酬。
本網站內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網站刊登內容,請及時通知本站,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