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嘰er
前兩天和媽媽視頻的時候,被她安利了一部號稱是“關注新時代留學生群體的成長蛻變”的偶像劇,《歸去來》。 在我媽的強力推薦下,我還是刷了兩集,然后再也提不起打開這部劇的興趣了。先不說這部劇的內容,就說其中關于留學生的設定就讓人著實著急。 感覺編劇應該是《北京人在紐約》那個時代的人,留學生的設定都停留在90年代。非富二代、官二代就不能出國留學??? 再說內容,編劇不知道收了多少錢來黑留學生,黑的這么賣力!一群博士每天談談情說說愛,不用學習工作的嗎? 雖然我本人對這樣劇情神走向,主角神光環(huán)并不感興趣,但是因為這部電視劇引起關于留學生的討論,讓我想起了在我出國之前,我對身邊留學生朋友的一些好玩的看法。
我是大學畢業(yè)之后才選擇出國留學的,但是我有幾個非常好的朋友高中畢業(yè)就出去“歷練”了。 其中,Y去了美國。記得那時每年暑假,我們都會見上一面,敘敘舊。每一年,她都會有一些地方變得不一樣。 第一年,從美國回來的Y精神煥發(fā),主要因為是期末時的作業(yè)得到了個滿意的分數(shù),被我嘲笑了很久,才一年,就已經(jīng)像個書呆子了。 Y是個做起事情來很認真的姑娘,對于作業(yè)很有自己的執(zhí)著。當時她是以托福105、SAT2000+的成績申請到了不錯的學校的。在我看來,跟上大一的基本課程、完成作業(yè)不成問題。 平時上課之前,她的確也會做好預習,提前把老師給的書單盡可能多看一些,所以課上內容理解起來沒那么吃力,考試也可以順利通過。
但是,她交的第一份essay就被老師給了B-,原因是內容表述不夠通暢,觀點的表達不到位、也不夠全面。 看到這個分數(shù)Y低落了好一陣,跟我語音的時候還說,雖然她知道在寫作上她的水平的確一般,但是沒想到這么低的分數(shù),畢竟她在國內的時候自認為英語水平還是不錯的,但是差就差在了思維模式。 從那以后她就跟essay干上了。每寫完一份essay,收到老師的評分,就會去找老師討論哪一部分應該怎么優(yōu)化。 大一那一年,別人都一有空閑就去周邊旅游,Y卻老跟我討論中國和西方議論文寫作的差別,把我這個學酥煩得夠嗆。
但是說實話,Y當年高中的時候性格比較內向,很少會主動去找老師提問。所以她能做到這一步,真的讓我刮目相看了??渌齼删?,她才不好意思地說,“畢竟學費擺在那里,不主動一點,總覺得會有些不值”。 第二年暑假因為我和Y的行程對不上就沒見面。再下一年Y放春假回來,再見到她的時候,她整個人是非常自信的,很少會再提起自己學習的事情。我們的話題也從日常生活范圍擴展到了社會問題。 印象很深的是,她在表達自己觀點時候明顯比我有條理很多。在我還需要邊說邊組織自己的思維和語言的時候,她已經(jīng)在抓住我說的關鍵詞,嘗試幫我總結我的觀點了,話末還會很有節(jié)制地問我,是不是這樣。 和其他喜歡夸夸其談但最后又沒有說出什么所以然的人不一樣,Y的談吐令人舒適,和她交談的過程中我的狀態(tài)是積極興奮而不是被動參與的,一場談話下來非常充實。
如果說有什么是我要吐槽的話,就是Y有著留學生似乎都會有的通病,一句話總會帶有很多英文單詞,中英混雜。 但是跟很多純裝B的人相比,我覺得Y更多的是思維沒有那么快的轉化過來,有些單詞她沒有找到更合適的對應中文含義。因為有時她說完一些單詞,我都需要她拼一遍給我,再看中文意思也就明白了她為什么不用中文了。 我聽過剛留學半年回國的人跟朋友說“我們今天去哪一家restaurant ?想要試試別家的special menu。。” 雖然能理解這種裝B方式,怎么說話是他的自由,但是明明在國內,說中文不是更適合情景?中英夾雜著的表達,太可笑了。
受到來自留學朋友們的影響,出國之前,我就提前給自己立了很多flag。學習是第一位,但是不能學成書呆子;回國以后不能做那些我自己不贊同別人做的事等等。 然而當我在墨爾本待了半年回來,我發(fā)現(xiàn)之前給自己立起的flag唰唰都倒了。 先不說為了把presentation做好,我通宵了不少次。光是要把老師給的書單多看點,我都費了不少力氣。身邊有些同學后來就很少讀了,但是書單就是這樣,不讀心慌,擔心會漏掉一些重點,一旦開始讀起來卻又沒有結束。 再說寫作,一直都是我的短板,所以我比Y慘多了。文章里用的詞匯大部分是初級水平不說,因為搜集了大量資料,卻不知道怎么作取舍,最后反而沒有亮點,論證力度也不夠。
更哭笑不得的是,我自己回國以后也開始時不時跟朋友說些中文難以精準表述的英文單詞。那時候我才更明白之前Y為什么非要用中英摻雜的表達方式,因為在當時的語境和情境里,那個單詞最適合不過了。 就像我們要用中文跟老外解釋什么叫“杠精”一樣,換成英文就是表達不出我們對“杠精”精準的定位,總是差一點點感覺。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我想表達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個人、一件事的看法之所以有偏見,是因為我們并沒有置身于那個環(huán)境當中,體驗著他們所經(jīng)歷的事情。說得深一些,即所謂“偏見源于無知”。 所以留學的這一年里,我所感受到和學習到的一切給我最大的影響就是看待人事物的態(tài)度。 我還有太多東西沒有學到,還有太多景色沒有瀏覽,而在我真正親身體驗,從中獲得實感之前,我不會輕易蓋棺定論。 那什么時候能有個結論? 我也無從得知,只能盡可能看得再遠一些,學得再多一些。
閆麗 經(jīng)驗: 18年 案例:6728 擅長:美國
本網(wǎng)站(goplaceswithdan.com,刊載的所有內容,訪問者可將本網(wǎng)站提供的內容或服務用于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yè)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時應遵守著作權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規(guī)定,不得侵犯本網(wǎng)站及相關權利人的合法權利。除此以外,將本網(wǎng)站任何內容或服務用于其他用途時,須征得本網(wǎng)站及相關權利人的書面許可,并支付報酬。
本網(wǎng)站內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網(wǎng)站刊登內容,請及時通知本站,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