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澳際學費在線支付平臺

耶魯教授:為何美國職場更偏愛印度人

2017/04/07 09:43:50 編輯: 美國 瀏覽次數(shù):327 移動端

  一家硅谷公司招來三個實習生,分別是中國人、印度人和美國人。美國實習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馬走人。他對一些問題盡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談,一分鐘可以講完的問題,能講五分鐘。中國實習生很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愛多說話。

  印度實習生工作做得沒有中國實習生精細,但也不差。雖然講話帶有口音,但最愛發(fā)問,擅長表達自己。在實習期間,學到東西最多的是中國實習生,但是,最后人們最能記住的是那位印度學生。

  這個故事當然是中國人喜歡講的,因為中國人看重「硬本事」、看輕「軟本事」;按照這種我們熟悉的價值觀,這個故事實際是想抬高中國人、貶低印度人,也包括貶低美國人,很符合中國人的口味。

  但問題也恰恰出在這里,因為我們這種看重「硬本事」的文化取向造就了中國人只能干苦力活、不能像印度人那樣在硅谷和美國大學等領域成為領袖人物;也正因為美國和印度社會既看重「硬本事」也看重「軟本事」,所以,反饋到文化和教育領域,就變成了不只是要強調(diào)數(shù)理化,也要強調(diào)人文社會科學,在判斷人才時不只是看他的硬技能,也看他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看他是否是一個風趣的人。

  比較極端的是,不少中國父母在子女好不容易到美國大學讀書后,又偏偏要他們花大學四年學會計,這些朋友說,他們擔心子女畢業(yè)后不好找工作,會計好找工作。

  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實際上中國會計規(guī)則跟美國不完全相同,學完美國會計規(guī)則,到了國內(nèi)還要補課才能做會計。而且像會計這種職業(yè)性這么強的專業(yè),根本不需要到美國大學去花錢學四年,在國內(nèi)的技校就可以學到,然后在國內(nèi)考會計資格,那樣既省錢又更實用。

  這里關鍵還是在于對「教育」的理解和認識問題。教育有兩項主要功能:一是為了職業(yè),另一個是為了做人,尤其是為了做一個有意思、有趣味、有意義的人。教育不單培養(yǎng)人的職業(yè)素養(yǎng),它更培養(yǎng)人格。

  許多朋友一聽到自己子女想學歷史、文學、藝術,或者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就很生氣,認為這些「軟本事」是無用功,不便于找工作等等。但是,他們不知道,這些「軟本事」恰恰是使一個人更加有意思、有趣味的基礎。

  世界需要「硬本事」的人,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能說會道、知識淵博的人領導的。即使我們走出企業(yè)領導、政府領導階層,在社會生活中,那些除了職業(yè)以外還了解我們歷史、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是怎么來的人也是更加有趣的人,同時更可能是社會中的成功人士。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的豐富膨脹,各類專業(yè)技術通過谷歌隨時隨地可以查到,獲得「硬本事」的方式可以是技校、大學,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所以「硬本事」的相對價值在降低。但全球一體化的社會對于「軟知識」、「軟本事」的需求比以前大增。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中國人不在「軟本事」方面追趕美國和印度,我們可能只能繼續(xù)以苦力活、低利潤活為主,把需要領導軟實力的高利潤、高收入的工作交給美國和印度人來做。

  就每個人的生活而言,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和大學都應該強化通識教育,也是為了讓自己能活到老幸福到老。通識教育不僅能讓一個人增加「軟本事」,而且還會讓你接觸了解各種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與研究,激發(fā)你方方面面的好奇心和興趣。

  一旦你對許多東西有好奇和興趣后,一輩子中的不同時段總會有讓你感興趣、讓你激動的追求和話題,不會過得枯燥,更會充實生命中每個階段的生活內(nèi)容,最大化一輩子的幸福感。

  之所以中國人跟美國人、印度人的差別這么大,也當然跟中庸和孝道文化緊密相關。在中國長大的過程中,父母等周邊的人都教你「要聽話」、聽長輩的話。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見到比自己年長的,都要小聲講話,順從聽話,不能挑戰(zhàn)長者和權威的言論。

  正因為從出生開始,二三十年之內(nèi),周邊大多數(shù)人都比自己年長,都是自己必須要順從聽話的對象,所以,每個人在成長的二三十年里都會被一定程度地馴化,鮮有機會鍛煉講話辯論,長大后即使想學習辯論、學習作報告演講技巧,也很難改變從小被迫養(yǎng)成的「聽話不作聲」的習慣。

  在中國,別人說「你的孩子好聽話」是對你子女的表揚,父母也會因此而欣慰。而我在美國生活的 30 年里,從來沒有聽到美國人以這種話去夸獎人家孩子的,因為美國人會認為「聽話」「順從」是貶義,是沒有個性的表現(xiàn),因此,沒有人愿意被這樣評價的。

  由于三綱五常,長輩、年齡是中國社會名分等級秩序最重要的組織維度,這種等級秩序壓制個性的表達,使我們長大后本能地安靜、講話謹慎又謹慎。美國社會是另一極端,沒有鮮明的基于年齡、長幼的等級秩序,大家以理服人,而非以年齡大小壓人,所以,就更加促成美國人辯論能力、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印度則是介于中國和美國之間,他們對長輩也會敬重,但不像中國社會那么絕對,再加上印度被英國殖民統(tǒng)治 100 多年,多少也淡化了印度人對長者的順從程度,不再像原來那么論年齡,而是更加講理,以理服人。這些文化特點是上面三個硅谷實習生故事背后的重要原因。

  中庸邏輯要求你不能聲張,不能過多表達自己,什么都要適度。即使是講道理、辯論,也不要那么認真,不要那么「打破沙鍋問到底」,什么事情「差不多」就行了。這種文化熏陶出來的人,當然傾向于不會表達,即使表達或者爭辯,也不會太激烈,否則,內(nèi)心會感到不自在,會內(nèi)疚。

  再者,這些年在中國,許多做母親的不知道溺愛會害了孩子,讓自己孩子永遠長不大。比如,在我原來任教的一個大學里,一位中國教授已經(jīng) 30 歲出頭,沒有結婚成家。盡管他已經(jīng)拿到終身教授職位,但還是不成熟,因為他母親還是每天跟著他、盯著管著他的一舉一動,這就讓她的兒子一直沒有機會長大成人。

  根據(jù)六年前我女兒用的一本美國中學教材的一些研究估算,中國大學生的成熟度平均比美國同齡人要低 3.5 年左右,原因就在于儒家文化和中國父母育子方式,在該放手的時候不能放手讓孩子獨立。

  而成熟度跟領導力又高度關聯(lián),沒有成熟就無法有領導力,就難以競爭谷歌、微軟、花旗等公司的 CEO 崗位。

  許多人在解釋為什么中國學生在美國不能更成功、中國人不如印度人那么突出的時候,都喜歡以中國人英語差、印度人英語好作為主要理由。

  語言當然是中國人的弱項,但實際上更根本的原因不是語言,而是儒家的名分等級秩序,這個秩序使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被持續(xù)不斷地壓抑,任何有個性的表達和質(zhì)疑都會招致重罰,以至于等我們長大成型時,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成了只會做事、不會作聲的人,只有干苦力的「硬本事」,缺少「軟本事」。

  今天的世界已經(jīng)高度一體化了,為了讓我們的后代有機會在國際競爭中更能勝出,一方面必須改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把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重點放在「做人」的通識與思辨訓練上;另一方面要走出儒家名分等級秩序的文化制約,不能再把「順從聽話」機器人作為我們教育的楷模。

  本文作者陳志武,耶魯大學教授、北京大學經(jīng)濟學院特聘教授。

立即咨詢
  • 澳際QQ群:610247479
  • 澳際QQ群:445186879
  • 澳際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