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學商學國貿雙碩士畢業(yè),現(xiàn)居澳洲,在澳學習生活15+年,從事教育咨詢工作超過10年,澳洲政府注冊教育顧問,上千成功升學轉學簽證案例,定期受邀親自走訪澳洲各類學校
英式下午茶是怎樣的呢?前些日子,我和朋友去了歷史悠久且盛名遠播的福特南·梅森(Fortnum & Mason)百貨公司,在頂樓的圣詹姆斯餐廳(St James’s Restaurant)品嘗了英式下午茶。
這家著名餐廳的陳設與服務果然不同凡響。薄荷綠的餐具、古色古香的桌椅,服務員輕聲細語、舉止優(yōu)雅,穿著整潔的小禮服穿梭在各張桌子之間。
我原本在腦中設想,優(yōu)雅的下午茶餐廳,或許是咖啡館的風格,人們在壓低了的燈光下、壓低了聲音交談。讓我頗為驚奇的是,餐廳給人很明媚的感覺,燈光充足明亮、有不經壓制的爽朗笑聲。英國人的下午茶,似乎要的是把陽光和歡聲笑語留住,用甜點、暖茶和密友,延遲冬日過早到來的漫長黑夜。
我和朋友各點了一份下午茶套餐。很快,俊朗的意大利服務生將茶點送了上來。點心陳列在一個三層的金屬架子上。第一層是顏色艷麗、或酸或甜的小蛋糕,第二層是味道恬淡的司康餅(scone),第三層是咸的三文魚、手指三明治。另一個架子上盛著奶油和果醬,供調味用。甜甜咸咸的香氣旋繞在唇邊,其中有微妙的不同,交織起來,是名副其實的美味,仿佛幸福在空氣中歌唱。
配著點心的,是我們一人一壺茶:崇尚經典的朋友要了伯爵紅茶;期望在冬日找尋一份浪漫的我則點了老上海玫瑰茶。熱氣氤氳,透著靠得住的溫暖。
茶壺之外,還有各種沒怎么見過的茶具,比如盛著奶、糖的小罐、開水壺等等。此外,還有一個銅質小杯,開始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觀察了許久,我終于靈光一閃,發(fā)現(xiàn)這是盛放濾器(倒茶時過濾茶葉的金屬網制小勺)的器具。朋友笑著說我們像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只不過,是個西方的大觀園呢。
于是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東西方的茶文化。中國乃至亞洲的茶道,論起工序繁雜、論起其中所含哲理,簡直將壓倒英式茶點壓倒??上КF(xiàn)在的年青一代,又有多少人對它有深入了解?然而環(huán)顧餐廳四周,英國客人也是以老者居多,年輕食客大都有著明顯亞洲臉孔,想必其中不少正像我和朋友一樣,不過是偶進大觀園一看,而不會長期逗留。這樣想來,東西方茶文化似乎也殊途同歸,都是奢侈品,需要靠金錢和閑暇細細喂養(yǎng)。
讓人驚喜的是,我們了解到,下午茶套餐不僅茶水無限供應,連三層架子上的各種精美點心,都是可以隨意添加的。作為窮學生,來一回這種昂貴的地方實在難得,于是不禁大快朵頤起來。一頓下午茶,從3點吃到5點半,把肚子吃得圓滾滾的。想想那些舉辦下午茶會的英國古典貴婦淑女的做派,食物只吃沾唇的分量,使自己在舞會上暈倒,然后被夢中情人挽住緊緊束起的細腰—頓時覺得英式下午茶的真諦,果然不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領會的。吃了那么長的時間,聊得話題也不可能一直典雅,于是我們學術地討論起吃得太多導致的“邊際效用遞減律”,花癡地討論起旁邊桌子日本帥哥的英語,世俗地討論起最近各種公司實習申請的截止日期……
一個下午的英式下午茶,倒也在甜餅香茶的陪伴下很舒暢地過去了。只是我們沒有蛻變成英國名媛,我們還是二十一世紀的好青年,面臨著在異國學習生活的壓力,只不過趁假期給自己吃一頓好的英式下午茶,另外見識見識氣派的生活,以便更有動力地奮斗于紅塵之中。
【熱門閱讀】:
英國學生貸款 納稅人負擔大
英國金融專業(yè)申請難度最大的學校
英國傳媒專業(yè)找工作經驗分享
Amy GUO 經驗: 17年 案例:4539 擅長:美國,澳洲,亞洲,歐洲
本網站(goplaceswithdan.com,刊載的所有內容,訪問者可將本網站提供的內容或服務用于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yè)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時應遵守著作權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規(guī)定,不得侵犯本網站及相關權利人的合法權利。除此以外,將本網站任何內容或服務用于其他用途時,須征得本網站及相關權利人的書面許可,并支付報酬。
本網站內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網站刊登內容,請及時通知本站,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