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澳際學費在線支付平臺

想要開啟海外社交的大門 語言這把鑰匙不能少

2017/07/18 12:38:10 編輯: 阿根廷 瀏覽次數:224 移動端

摘要:成年后移民海外,社會融入便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留學生海外留學如何才能夠融入當地學生的圈子,與別人和諧相處成為留學生的必修課之一,想要找到歸屬感首先要解決語言這一關,語言是開啟社會融入大門的鑰匙。

和小留學生相比,成年人到國外定居有諸多優(yōu)勢,但也有一個不利因素:學外語比較慢。出國前如果沒有相當的外語功底,來到國外很難盡情享受移民生活。初來乍到,移民最需要來自會講自己母語的朋友的幫助。和物質上的幫助相比,中國移民近年來更看重當地華人社區(qū)的情感支持,讓他們在定居的城市獲得歸屬感。

語言是融入的第一步

在這方面,美國華人教會對新移民的貢獻最大。國內來的移民盡管多數不信教,但他們很喜歡去華人教會,因為教會給他們提供了難得的認同感。由于有相同的語言及文化背景,移民除了在教會獲得日常生活方面的幫助外,還可以在教會學習英語口語,從此邁出社會融入的第一步。

與華人教會朋友交往有助于較快地適應移民生活,但這遠不是社會融入的全部。移民度過了最初的安頓期后,有了擴大社交圈的需求。他們希望通過接受教育或找到工作更好地融入當地社區(qū),此時外語能力對社會融入的影響日漸顯現。無論是求學或找工作,缺乏良好的語言能力經常會感到力不從心。

語言不好還會帶來其它困擾,并影響心理健康。如在工作或學習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能否很好使用外語與同事、教授或主管部門領導進行溝通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從短期來看,語言不流利會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心理壓力也增大,容易產生消極情緒。長此以往,消極情緒可以轉化為心理疾病,產生認知偏差,如認為自己不斷受到種族歧視等,最終內心焦慮和精神抑郁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出現了情緒失控和過激言行。

語言不好可導致過激言行

幾年前,來自中國的一位王姓醫(yī)學研究員攜手槍和1000發(fā)子彈從亞特蘭大驅車幾百英里北上來到康涅狄格州,找到他前任上司印度裔醫(yī)生圖爾的家門外,槍殺了他。圖爾懷孕5個月的妻子聽到槍聲,跑出來發(fā)現丈夫已倒在血泊中。圖爾妻子并不認識王,厲聲責問他為什么開槍。王調轉槍口,向她開槍。她急忙躲到一輛汽車后,才算逃過一劫。

警方認為兩人是在紐約市布魯克林一家醫(yī)院工作時結下冤仇。媒體報道說,王在監(jiān)護病房工作時曾受到圖爾當眾訓斥,王認為很沒面子,也當眾威脅對方。后來因其它的事情,王被醫(yī)院開除,理由是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王認為自己被開除與那位印度裔醫(yī)生有關。王起訴醫(yī)院種族歧視,但沒有成功。不過,誰也沒有想到,事情過去兩年多以后,王會尋仇殺人。

消息傳到亞特蘭大,當地的華人社區(qū)非常震驚,大家在網上發(fā)布了不少有見地的分析。我不認識王,但因為在亞特蘭大工作多年,在當地大學醫(yī)學院有不少朋友,王的悲劇就好像發(fā)生在身邊一樣令人扼腕。從華人網站上的留言可以看出,王不會跟別人相處,這些年活得很委屈、很痛苦。自從失去紐約醫(yī)院的工作后,全家生活陷入困境,王也沮喪到極點,只好與患乳腺癌的太太和三個年幼孩子來到亞特蘭大。槍擊事件血腥殘忍,涉及到種族仇恨與歧視、職場發(fā)展與心理健康等諸多問題。這些分析我基本贊同,但我也覺得大家可能忽略了王的語言能力。為此我專門問了一位認識王的朋友。她說,王的英文不好,還是個急脾氣。

這次槍擊事件是由一系列的內外因釀成的悲劇,但王的英文不好很可能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果遇上不順利事,提高嗓門大喊大叫,別人會覺得這是充滿敵意的喊叫(yelling at),加上英文不好,用詞不準確,其他人會認為當事人使用了帶威脅性的暴力語言(abusive language)。出現這樣的情況,受威脅的同事或其他目睹爭論的員工都可以叫來上司調解,甚至報警,而警察到場很可能逮捕肇事者。我不知道王在紐約那家醫(yī)院的工作情況,但如果他多次與人爭吵,他與同事的溝通一定會更加困難。試想如果王的英文很好,能夠很順利的與大家交流,這樣的悲劇或許可以避免。

語言水平低可產生負面印象

這些年,我結識了不少從世界各國移民到美國的人。我發(fā)現,無論來自中國或世界其他國家的移民,如果英文不好,移民更容易對周圍的人或事產生負面看法,更不用說與當地人交朋友,融入社會。

我認識一位博士后,本來在一所大學的實驗室做科研。他說那個實驗室種族歧視嚴重,無法繼續(xù)在那里工作。原來他在實驗室培養(yǎng)的細胞經常受到污染,他懷疑是某亞洲國家來的博士后們嫉妒他,故意為之。我問,有什么證據?他回答說,他們聯手夜里搞鬼,能有什么證據?實驗室安裝了攝像頭,但他說指導教授不讓他查看。最后這位來自國內的博士后不得不離開高校,去從事與自己專業(yè)無關的工作。交談中,我發(fā)現他來美國多年英文仍然不太好。他的離職也許并不是壞事,但英文不好與同事溝通不暢,導致工作受影響也是他離職的原因。

我看得更多的是新移民克服了語言障礙后享受如魚得水般的移民生活事例。記得一位隨丈夫來美陪讀的朋友,她在國內有很好的工作,但英文不好。剛來的時候,她并沒有打算留下來,一來她丈夫是國內高校派來的訪問學者,訪學結束后需回國服務兩年,二來她年齡偏大英文也不太好。來美國后,她突然喜歡上了這里,于是她開始去教會學英文。

多數美國大學國際處都為母語不是英文的教職工及學生家屬提供英語輔導。輔導英文的自愿者多數是美國本科生或研究生,他們聽不懂中文,因此這類輔導需要學生有一定英語基礎。我這位朋友當年的英文勉強可以讀一點,但說和寫幾乎完全不會,所以只好去教會請中國人教。幾年下來,她克服了語言障礙,在那所大學讀完了碩士和博士,現在已經成為美國某大學的終身教授。

語言水平高有助于社會融入

美國對移民社會融入的研究發(fā)現,英文流利的移民在找工作,適應新環(huán)境,獲得認同感和保持良好心態(tài)方面顯著優(yōu)于英文不好的移民。英國、澳大利亞學者的移民研究也證實了這些結論。更重要的是,這些學者發(fā)現,語言能力對移民的“情感融入”及“文化融入”影響尤為顯著。他們還發(fā)現,移民中的專業(yè)人士和藍領工人同樣需要良好的英文才能更好適應移民生活,但他們的英文流利程度不同。英文不好的移民在美國很少有“家”的感覺,與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相處感覺局促。他們常有“孤立感”,只想生活在“同種文化氣泡”里。

常言道:入鄉(xiāng)隨俗。有了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才能知道他鄉(xiāng)的“規(guī)矩”,才能照“規(guī)矩”行事,才能有融入當地社會的基礎。社會融入不但給移民提供了獲取社會資本,如交通、衛(wèi)生、通信等設施的途徑,而且由此可以獲得相應的社會權利和影響力。從本質上看,社會融入反映了移民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而語言正是開啟社會融入大門的鑰匙。

  • 澳際QQ群:610247479
  • 澳際QQ群:445186879
  • 澳際QQ群:414525537